(三)卫生健康部门督导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对大气污染相关疾病患者的就医指导和诊疗保障,引导市民有序就医,提高全市医疗接诊效率。
近两年,全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但臭氧污染问题日益凸显。除了对人体和生物健康的威胁和影响外,臭氧作为对流层大气中非常重要的氧化剂之一,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几乎所有的大气光化学过程,比如可以促进二氧化硫的氧化过程,从而间接地催生酸雨污染。
因此,臭氧引起的室内化学污染值得引起人们重视。据邵光明于2017年02期发表的《复印室内臭氧危害及其防护措施研究[J]》一文介绍,打印过程中未得到有效利用的碳粉颗粒会进入室内空气,形成室内颗粒物污染。近年来,国内有许多科研团队致力研发高效臭氧分解材料,材料体系以多孔氧化锰以及低价态氧化物为主。臭氧污染问题日益凸显臭氧又名三原子氧,分子式是O3,在常温常压下,臭氧呈淡蓝色的气体状态。因此,加强对低空室外臭氧和室内臭氧的有效控制,积极开发具有臭氧治理与防护功能的新型环保产品及业务模式,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在已经启动的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规划编制中,特别针对臭氧的两项前体物VOCs、氮氧化物设计减排目标更有效的臭氧去除方法包括活性炭吸附法、催化分解法、热分解法等方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将臭氧分解成氧气。其中,9-10日,空气质量为良至轻度污染。
北京市:12月上半月,空气质量以优良为主。14-15日可能出现轻度污染过程。2020年11月30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联合中央气象台、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东北、华南、西南、西北、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和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开展12月上半月(12月1日-15日)全国空气质量预报会商。5-8日,湖南与湖北局部可能出现PM2.5轻度污染过程。
6日黑龙江西南部、辽宁中西部为良至轻度污染。其中,2-3日、6-8日以及9-11日,安徽局部可能出现重度污染过程。
5-6日,区域大部以轻度至中度污染为主,部分城市可能出现重度污染过程。9-11日,东北区域可能出现轻度至中度污染过程。其中,7-8日以及11-15日,局地可能出现中度污染过程。9-11日,区域中南部可能出现轻度及以上污染过程
今年进入秋冬季以来,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共发生6次区域性污染过程,比2019年同期增加1次。但今年6次污染过程中,只有2次是重污染过程,其余4次为轻至中度污染。在生态环境部日前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针对近期京津冀区域多次空气污染过程,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表示,进入秋冬季以来,受不利气象条件、污染物排放增加、区域传输等综合性因素影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出现了数次空气污染过程。各地密切配合,开展联防联控,按照预测预报结果启动预警,有效降低了污染排放,区域实际污染程度较预测普遍减轻一个等级,重度污染过程较去年次数大幅减少、程度减轻。
从污染过程的次数看,今年进入秋冬季以来,截至11月26日,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共发生6次区域性污染过程,比2019年同期增加1次,属于正常波动范围。今年的重污染过程次数比去年同期减少了50%。
2019年同期出现的5次污染过程中,有4次是重污染过程,1次为轻至中度污染。从污染程度看,去年5次污染过程PM2.5日均值的峰值浓度平均值为182微克/立方米,今年6次污染过程峰值浓度平均值为167微克/立方米,今年比去年下降8.2%。
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从过去五年来看,12月污染通常比10月和11月要重,不排除再次出现重污染过程的可能性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从过去五年来看,12月污染通常比10月和11月要重,不排除再次出现重污染过程的可能性。今年的重污染过程次数比去年同期减少了50%。从污染程度看,去年5次污染过程PM2.5日均值的峰值浓度平均值为182微克/立方米,今年6次污染过程峰值浓度平均值为167微克/立方米,今年比去年下降8.2%。在生态环境部日前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针对近期京津冀区域多次空气污染过程,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表示,进入秋冬季以来,受不利气象条件、污染物排放增加、区域传输等综合性因素影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出现了数次空气污染过程。从污染过程的次数看,今年进入秋冬季以来,截至11月26日,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共发生6次区域性污染过程,比2019年同期增加1次,属于正常波动范围。
各地密切配合,开展联防联控,按照预测预报结果启动预警,有效降低了污染排放,区域实际污染程度较预测普遍减轻一个等级,重度污染过程较去年次数大幅减少、程度减轻。今年进入秋冬季以来,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共发生6次区域性污染过程,比2019年同期增加1次。
2019年同期出现的5次污染过程中,有4次是重污染过程,1次为轻至中度污染。但今年6次污染过程中,只有2次是重污染过程,其余4次为轻至中度污染
海南省禁塑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8年开始,海南率先开展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工作。今年8月1日起,海南分阶段、分区域、分重点在全省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学校、旅游景区、大型商超、医院等重点行业场所开展禁塑试点工作,目前试点单位替代品销售总量约为350吨,重点行业禁塑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为扩大禁塑宣传教育工作,海南结合党建工作、低碳日、全国科普日等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省各地累计开展50余场、共有上万人次参与的禁塑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海南还发挥自贸港政策优势,吸引中科院、中石化等8个上游原材料项目落地,将于2022年至2023年前后形成全生物降解材料及制品完整产业链。禁塑工作是海南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标志性项目之一,是保持一流生态环境质量的现实需要。在培育发展替代品全产业链方面,目前已有7家省内企业具备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生产能力,年底可形成膜袋类产能3.2万吨/年,餐饮具产能约1.1万吨/年。
海口12月1日电 《海南经济特区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规定》12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意味着海南正式全面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饮具等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近年来,双方环境合作进入快车道,先后签署了《环境合作谅解备忘录》《关于环境空气质量和沙尘监测数据共享协议》《关于深化中韩环境合作的意向书》《中韩环境合作规划(2018-2022)》等一系列双边合作协议。
去年以来,韩国政府出台了《细颗粒物治理综合方案(2020-2024)》《细颗粒物季节性治理制度实施方案》等政策举措,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三国专家的结论和中国的大气污染防治经验。加大本国大气污染物的减排力度是改善本地环境质量最有效的途径,也可以为整个东北亚地区的空气质量改善作出贡献。
早在1995年,中日韩三国专家已就东北亚大气污染物传输进行了合作研究。同时,中国愿意与包括韩国在内的周边国家进一步加强大气领域的交流合作,分享相关经验和研究成果,共同推动区域环境质量改善我们的态度是完全开放和积极的。
与2013年相比,中国2019年首批实施新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细颗粒物平均浓度下降42.6%,北京降幅达51.2%。刘友宾介绍,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坚决向污染宣战,已经取得显著效果。我国一直积极参与区域及与周边国家的大气污染防治国际合作。自1993年中韩政府签署《环境合作协定》以来,双方已召开23次中韩环境合作联委会会议,大气污染治理是其中的重要议题。
2019年11月20日,《东北亚大气污染物长距离跨境传输项目第四阶段研究成果总结报告》(基于2017年监测数据)在韩国首尔发布,主要结论是:在中日韩三国主要城市的PM2.5污染中,本地排放贡献都占主导地位,且三国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针对近日有韩媒报道中韩跨境污染物传输问题,生态环境部发言人刘友宾在11月30日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科学家建议改善空气质量,还是要立足于大力减排本地的污染物,这与中国近年来大气污染防治的实践经验相契合。
关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我们的态度和立场是一贯的:不管外面有没有诉求、有没有呼声,我们都会把治理大气污染作为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推进下去,这是我们坚定不移要做的事。今年11月11日,中韩环境部长召开2020年度工作会晤,双方就大气污染防治、推进中韩环境合作等议题进行了交流,表示将继续在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领域加强合作。
从我们的经验看,目前,加大本地大气污染物的减排力度是改善本地大气环境质量最有效的途径。大气污染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合作应对。